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职视野 >> 正文

【中国教育报】聚力新质生产力 变革高职办学模式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8

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5-28 05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职业教育如何借“新”突破,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命题、新使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驱动、跨界协同、开放融合,持续增强服务发展的核心能力。

重塑办学生态

产科教一体化打造新质平台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进程中,职业教育要把准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脉搏,重塑办学生态,搭建能有效整合产业、科技、教育资源,能有效运行技术创新型教学科研的“新质平台”。

聚力打造产科教一体化合作新平台。针对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由单一环节创新转向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生态圈创新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树立平台思维,根据区域产业形态和对技术创新的不同需求,实施区域发展“深融”计划,立足“园区”、强化“实体”,探索“大园区统筹、小园区承接、多企业主体、产业链加盟”的体制机制,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建设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实体“产科教一体化”平台。如金华职院新建智慧航空工程创新中心,入股共建半导体科技实体企业,整体提升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与行业企业共建“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产业园”的生物制药产教综合体,促进专业群融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建成浙中生物医药工程实践示范中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实体运行实验农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

全力培育市域产教联合新生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下沉一级,资源聚合、辐射地方、支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质生产力集聚优质创新要素高效运行的属性相契合。高职院校应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捆绑,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联合攻关、集中突破,破解过去产教联合存在的虚拟化、空心化、表面化难题。金华职院作为牵头单位,依托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区域数十家企业、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成立“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积极探索产科教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人才培养举措,为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提供“跃迁势能”。

下沉县域打造校地合作办学新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精准配置高级生产要素,促进区域优质要素资源不断集成、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县域吸引和留住高等教育人才的内驱力极大增强,对联合举办乃至独立举办高等教育渴望迫切。下沉县域办学,将成为校地优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配置效率提高、职业院校集成化关键办学能力增强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金华职院积极下沉县域,构建“主校区+N个分校区”的办学新格局,与武义县人民政府共建“武义学院”,在永康成立浙中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以县域现代产业学院为形态、以中高职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新样本。

升级专业体系

校行企一体化打造新质专业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应与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相统一,与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优势相一致。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需求,规划与之相契合的专业体系和教育资源,确保育人要素与生产要素匹配对接和融合统一。

循产建群,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服务面向的区域中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的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体系。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浙江正在打造“415X”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金华正在打造“2+4+X”主导产业集群。金华职院综合考量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专业办学基础,对学校内部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全方位调整布局,从打造“一老一幼一制造”三大高峰向构筑“一工一农”新高峰强化,加强先进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专业布局,重点打造一批新技术全面融入的新质专业。

以群破界,融通专业群集群发展组织边界。为充分发挥专业群在服务产业发展上的集群效应,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的二级管理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组织边界,围绕专业群建设,重新调整、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应对产业集群对体系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金华职院以专业群为依托,按照“一专业群一平台”的建设思路,对应每个专业群所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特征,集中力量架构一批产教融合平台,组建多样化产教协作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专业群高峰。

科技赋能,推进专业建设的现代化迭代升级。加速建设同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高度跨界、嫁接和融合的新兴专业,是优质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推进专业建设迭代升级。金华职院立足“四新、四化”,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商科建设要求,强化技术技能的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对接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融入专业教学,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双碳目标、生态文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未来3—5年,学校将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和养老托育、现代农业等  重大民生领域的专业迭代升级。

创新学习模式

学训创一体化打造新质课程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真实生产、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更加多元跨界的途径对学生展开系统培养,提升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

建构跨界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从“跨界”理念出发,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从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切入,将科技、科学和应用科研等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局面。高职院校要以解决工作现场复杂问题为目标,将技术技能和思想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绿色素养充分融合;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将工程思维、工匠精神、人文素养交叉融合,培养知识复合、技能较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

打造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而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这当中,建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跨界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打造异质性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是基础。高职院校应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教创新团队,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骨干教师要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开发跨界融合新技术课程群。要实现育人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技术赋能的融合统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技术迭代变革带来的冲击挑战,以“课程适应性”理念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打通产学研训创之间的育人边界,校企共创基于产业链群、职业岗位、工程项目、工作场景的新技术课程体系,重塑课堂生态,提升专业群课程体系和行业衔接的耦合度。高职院校应以数智化、绿色化驱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重构,重点建设专业群优质平台课程、产科教融合高阶课程、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技术发展前瞻课程、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等“五个一批”的新质课程,实现课程链与产业链新科技、新标准、新工艺发展同步。同时注重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面向特定产业领域,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

 

(作者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